匈奴在历史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推动欧亚草原,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匹匹奔腾的骏马,仿佛将我们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上,草原的儿女正欢迎着我们的到来。说到草原儿女,匈奴可是大草原上真正的第一位主人,也是第一个建立起国家的边疆民族,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原本默默无闻的匈奴人开始进入华夏人的视野,其诞生地是河套地区,其后发展到大漠南北,他也是吸收了戎、狄、胡等多民族成分组成的共同体。
阴山俗称大青山。这里有天然的草场,小片的森林,给了游牧民族非常充足的活动场所,大青山山脉形成一座天然的保护屏障,无论是早期的匈奴还是后来的其它游牧民族,都曾占据过此地,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草原游牧帝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有着不同的称谓,主要有戎和狄,分别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据考古史料反应了东周列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共存和融合的状况,在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某人称之为胡人,对于他们的人种,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欧罗巴人,一部分认为是蒙古利亚人,但是根据多年的验证表明属于后者;
匈奴在早期是没有文字的,全都是靠语言的约束,所以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比较有局限性的,他们的语系属于阿尔泰语系。
随着时间的迁移,匈奴的领地也发生了变化。早在战国时期,他们仅分布在阴山以北,到了秦时期就发展到了阴山以南,直到西汉初迎来了最强盛的时期,发展到了整个漠北草原。也就是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了近千年,直到公元1世纪才开始渐渐的衰落。
从我国的长城沿线,从南至北,自西向东,在一片非常广阔的地域空间里,出土了大量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它主要是以游牧风格的金、银、青铜为质地,像鸟兽的兵器、零布的配件、生活农具等等
阿尔泰的斯基泰文化属于印欧语系,出现在中亚西亚欧亚草原向山地沙地,也是非常擅长骑射的游牧部落文化,它与鄂尔多斯的青铜器文化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铸就了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珍品;当然今天对青铜器的研究也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直到战国时期,《战国策》出现匈奴二字,原来这些历史的所说的这些民族就是匈奴;这个在马背上成长的游牧民族,他们跨身骏马,随时都做好了作战的准备,早期汉朝人打仗,以步兵为主,推车打仗,非常的笨重。赵武灵王提出要穿着匈奴人的衣服骑马打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所指的胡就是匈奴。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呼,意为苍天之子,相当于汉朝皇帝天子的意思,匈奴历史上的第一位单于叫做头曼单于,目前无法考证是从哪一年登上历史舞台的,但是他为匈奴的兴起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第二位首领:冒顿(mo du)单于,在整个单于世系表中在位时间最长,而且是最顶峰辉煌的时刻,他是头曼单于的长子,从小就不被父亲所赏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别的国家当人质了,被送到了月氏(月氏(yuèzhī,旧读rùzhī或ròuzhī)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古代游牧民族,亦称“月支”“禺知”。)
(鸣镝弑父)
冒顿刚到月氏,头曼马上急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就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爱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 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然后他跟随父亲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经过不断的北上征服,南下扩张,建立起了非常强大的游牧帝国,其实匈奴人在他们自己的心里有一套特有的英雄论,只要成为统治者,引领者他们必将追随。当时冒顿单于的统治是非常的强大!
继续接下来的,王昭君所嫁单于叫呼韩邪单于,第十四位单于,昭君嫁给了俩任丈夫,另一位复株累若鞮单于。(为什么会嫁俩任丈夫呢?)
此时的匈奴已经开始渐渐的走向了没落时期;
现在以我们当代人的角度去审视挖掘这些匈奴墓葬来看,推断一下主要活动范围,通过对匈奴的墓葬研究发现
外围就是长城,长城是捍卫祖国的重要防线,其实我们提到的昭君出塞,过了长城就到塞外了,核心区域,乌兰巴托是当时匈奴最高首领的中心驻地,当时昭君就是嫁到了这个地方,这里也是墓葬最集中的地带,当时他们就分布在整个漠北草原上;
匈奴人长什么样子呢?
史料记载:身材矮小,胸膛广阔,头大眼小,胡须稀疏而呈灰色,鼻子扁平,体形不均称。这些都是匈奴人常见的特征。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饮乳制品,都是为了储存体内的热量,像我们今天吃到的牛肉干,奶片都是一些风干的食物,在那个时候是战争时方便携带的;包括我们今天的长衣、下裤、高桌矮凳的坐立也都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
这个王冠叫做鹰顶金冠饰,只有叫单于的最高首领才有资格去佩戴,王冠的出土也震惊了所有研究北方民族历史的学者。
1972年1月11日,在伊克昭盟的一位老人下地干农活,发现了匈奴墓葬群,当时发现了200多件匈奴时期的文物,鹰顶金冠饰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它分为鹰形的金冠顶和金冠带俩部分,冠顶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一共重1394克,冠饰成半球体,上半部是展翅欲飞的雄鹰做俯视状,鹰的头部和颈部分别用绿松石做成,里面是通过金丝串联与鹰身相接,人在走动的时候鹰头尾摆动,非常的生动;金冠带,也是由黄金铸成,分为上下两条,靠近人耳朵的部分非别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刻画得非常细腻,虎张口露齿,羊盘脚巨卷,马低首俯卧,这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铸金水平,以前所采用的黄金都是沙金,沙金的颜色偏红一些,人们制作头饰的时候都是偏红的,现在的都是千足金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胡冠”饰,国际一级保护文物;
匈奴的管制体系,匈奴的政权机构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单于庭,他直辖的地区在匈奴中部;二是左贤王庭,他直辖的地区在匈奴东部;三是右贤王庭,他直辖的地区在匈奴西部。单于总揽军政大权,单于和左右贤王各在自己的辖区内组织军队并实行统治,左右贤王是匈奴政权东西两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匈奴人以左为上,因此,单于之下以左贤王为贵,权利和地位要比右贤王高。左右贤王之下是左右谷蠡王,左右谷蠡王亦各建官僚机构,于其所辖牧地,谷蠡王之下则有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胥等,二十四长,他们被称为“万骑”,二十四个万骑之下各设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什骑长),郫小王、相、封都尉等官,这些都尉、当户等也是带兵官,他们各以权力优劣、部队多少分高下。
经过不断的北上征服,南下扩张,建立起了非常强大的游牧帝国;匈奴驰骋在大草原上涉猎的场面,他们所使用到的长矛、短剑、弯弓都是常用的兵器,当然马也称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对马的装饰也是特别的讲究,在战争时候必不可少;除了这些贵族以外,各个诸王也有坚守的领地,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姑夕王,姑夕王当时驻守在通辽一代的草原,匈奴和汉朝不一样,本民族的犯错了,惩罚完就结束了,没有后续那么多复杂的惩罚,当时一国的囚犯不会超过十个人,监禁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十天,比如用下面这些方式约束本民族的人口:画地为牢,歃血为盟,某人以及没收财产;
掠夺回来的财产归个人所有,将对方首领的头颅取得,家族所有财产包括妻妾都归个人所有,更能激起人民的斗志,因为本身就是战斗的民族;
这个民族非常显贵,诸王众多,每个诸王都有自己的不同印信,历史上最早的印信是战国时期战国所赐的匈奴相仿印;
在汉元帝时期,汉元帝颁给呼韩邪单于金印,这对研究当时中原政权与匈奴政权有了非常珍贵的史料记载,
早期的装饰物都是动物的头颅作为装饰和点缀,因为早期畜牧业是生产发展的产业,所以说动物与他们最息息相关;
秦时期:中原文明与游牧经济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历经数百年的冲突、摩擦,最终两种文明通过交融、互补、依赖、渗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坚实的基础;
战国末年,秦国凭借自身的强大力量,一扫其它六国,成为中原的霸主。
我们知道,中原地区属于农耕文明的领域,他们有着自己的房屋,住所,商市、发达的耕种技术,手工制造业,但是游牧民族匈奴就不同了,他们的气候条件给他们带来无限的灾难,生活不下去怎么办呢?只有来到中原掠夺财物、食物、人口,长期以往,大漠南北的冲突便再次发生;
公元前215年,以头曼单于为首的匈奴势力开始南下扩张;
秦始皇派身边的大将蒙恬开始对抗匈奴,成功占领了河南地,如今河套以南的区域, 除了在此建造仗塞之外,从内地移民三万人口驻此,以视边外,形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腰而抱怨的局面。这一时期对匈奴的防御有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地的长城遗迹,内蒙古境内的长城遗迹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当我们看到长城遗迹盘旋在山脉之上的时候,感觉是非常震撼的;古代的长城主要是抵御、阻挡、分界线的作用;
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每个国家都会修筑一段一段的长城,当初修筑长城也就是起到阻挡防御的作用。秦始皇令蒙恬将燕赵秦三条长城串联了起来,筑起了西起临洮东抵辽东的秦长城,当年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约全国1/20的人都去建长城了;才凝聚成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骄傲,除了建长城还不够,为了防止匈奴再次的南下,蒙恬修筑了军事要道,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北至九原郡,全长八百公里,经过十四个县,因路线相对平整,故称之为直道,对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早期的匈奴,生活在草原上,没有种植蔬菜的条件,人长期食肉乳制品是不行的,缺乏微量元素怎么补充呢?那就是茶叶,中原盛产茶叶,到了后期,中原就用茶叶和盐管控匈奴,通过秦直道来运输;
当年匈奴进入中原有一必经的关卡地带,那就是云中郡,古城遗址位于现在的托克托县,这是内蒙古地区发现最早的封建城市,自建立以来沿用900年之久,早期的赵武灵王,秦始皇都曾夺取过此地,当时在此地吞兵重振抵御匈奴;后来百年之后南下的匈奴也曾将王庭设立在此,这一时期都仅仅是头曼单于时期,还没有迎来最强大的时期。
走进西汉初期,黄河的几字弯就是早期河套平原,也是匈奴所诞生的摇篮,当时是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都是匈奴人的领地,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 东至辽东,西至大兴安岭,长城以南就是中原,也就是汉朝。大草原上生存的可不仅仅就是匈奴,还有其它很多的少数民族,比如鲜卑、乌桓等等,只是这些民族当时没有匈奴的强大,草原上的主人也是历朝历代更换的,比如第一位主人是匈奴,第二位主人就变成了鲜卑,之后变成了突厥、契丹、柔然等等不停的更换;
匈奴是不是蒙古族呢?
同在草原的民族,难免会有征战,举例:匈奴和鲜卑打仗,匈奴输了的话,他的一部分人就被鲜卑掠夺过来,成为鲜卑的种族,最开始的匈奴仅有几万人口,后来十几万几十万,不停地壮大,当时生活在这片草原的民族非常多,大大小小30个左右;最后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成吉思汗。
(最后成吉思汗统一了所有的草原民族包括西域一带,共同的名称就是今天所说的蒙古族,吸收了众多少数民族组成了共同体,匈奴只是其中的一支,所以不可以说匈奴族就是蒙古族)
此时的中原,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打败了项羽,建立起了西汉王朝;那么我们来想,刘邦初建的国家,无论是从政治军事来讲都比匈奴有很大的差距,刘邦御驾亲征,帅30万大军北击匈奴,(暂胜之后)不听劝阻乘胜追击,匈奴是非常擅长诱敌深入突然去包围的,这样一种打法,当时很不幸就中了冒顿单于的埋伏,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带,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君王就被困颜面何存呢?身边的大臣开始焦急的想办法,于是当年和亲就产生了,当时还签订了三条和亲条款,我们每年要缴纳供饷,把公主嫁到塞外,自带嫁妆和生活上的种种技能,包括开放关市允许俩个民族交易,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当时的和亲条款对于汉族来讲是非常屈辱的,但是只有用和亲的方式换取边疆片刻的安宁。
到了中期,文景时期继续以和亲的方式安抚度过,汉景帝在经济军事方面为汉朝累积了巨大的财富,直到汉武大帝刘彻的出现,这可以说是汉朝最顶峰的时期,当时汉朝有近70余年没有征战过,国库丰满,无论从国力国库来讲,时机都很成熟,决定开始征战讨伐匈奴人。
公元133年,马邑之谋为战争拉开了序幕,前前后后发动了20多场战役,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漠南、河西、漠北之战,漠南之战胜利之后,武帝直接转兵河西,今天的河西走廊,最后的漠北之战也是根据地形绕到了背部,匈奴被夹击,三次大的战役大败于漠南地区,匈奴狼狈的逃回了草原开始休养生息,至此形成了漠南无王庭的情形;
汉武帝是非常年轻有为的皇帝,非常的重视和重用人才,在战争中涌现出了很多可用之才,才比如李广、霍去病等等。
汉与匈奴长达170年的关系图,上面的每一块都有历史的小片段。战争中还有一位功不可没的功臣,那就是张骞,大家对张骞的想法肯定是开辟了丝绸之路对不对?其实啊,当年张骞不是有意的去开辟丝绸之路的,他是去西域这36个国家进行军事同盟的。因为在早期,匈奴不仅牵绕着当时的中原,还牵绕着西域各国小的国家,张骞曾三次出使西域。也被拦截了三次,第一次扣押了12年,第二次扣押了6年,第三次扣押了1年,大家来想,以前的人的寿命并不高寿,四五十岁已经是高龄人了,张骞凭借自己非常顽强的意志力,不仅达到了军事目的,还开辟了以长安首都为起点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通商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加快了俩地经济传播的速度;
还有一位,叫做金日磾,休屠王的太子,当然就是匈奴的后裔,当时战争汉武帝俘虏来很多的匈奴人,他就当着众多匈奴人的面去羞辱他,无论你在匈奴是多么的德高望重,来到我们汉朝一定要从底层做起,就把金日磾派到马棚里去养马,没想到他将马养的膘肥体健,可能平时马只能跑三公里五公里,经他的手之后,可以跑的更远更久一些,做事非常认真,后来汉武帝不但没有羞辱他,又给他封官,成了身边的大臣。这再次证明了汉武帝是非常的重视和重用人才。
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匈奴的内部已经产生了分裂,公元89年,天降大雪,人口大量的死亡,牲畜也是急剧的减少,民族上层的矛盾越发的尖锐,出现了五个亲兄弟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的局面,最后取得胜利的就是呼韩邪单于,取得胜利不久之后他的哥哥郅支单于(呼屠吾斯)又来和他争夺王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单于之立后的三单于纷争,最后呼韩邪单于在西汉名将陈汤的帮助下,打开了政治的出路,此时的呼韩邪单于曾三次来到汉朝,拜见汉元帝,愿做汉氏的女婿,这是匈奴主动和亲,很多学者就做历史推测,呼韩邪单于是非常有智慧有头脑的一位君王,想借助汉朝庞大的力量,稳固自己的位置,驱赶剩下的匈奴。
一个民族有这样的矛盾出现,不用别的民族入侵也是自然而然的走入消亡的,公元48年,匈奴分裂了,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进入中原,今天的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慢慢与汉朝通婚。
此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动荡、分裂、又融合的时期,这时期匈奴进入中原之后又有很多的分支,比如:铁弗等等,纷纷建立政权,五胡十六国的概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汉文化的融合渐渐的找不到他们的影子了。
当时对马车的装饰是非常讲究的,车轮的装饰都是对称的,小图案有着鸟的一些身体纹样,非常的丰富多彩;
嘉峪关墓壁砖画,形状像砖,内容却是农耕文化,再次证明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快了俩地经济的传播速度
在今天的山西一带,发现了统万城遗址,唯一发现较完整的匈奴古城遗址之一,现在也是中国世界预备文化遗产的名单。
此时的北匈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迁徙,当时草原上的第二位主人鲜卑崛起了,有一部分的匈奴被鲜卑吞并,退出了蒙古高原的金微山即阿尔泰山,第一站来到了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之后又来到了康居(qu)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在这里稍作停留了一段时间,又来到了里海以东的阿兰国杀死了阿兰国的国王,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修整,又像东哥特人发起进攻,战胜了东哥特人之后,又打败了西哥特人,占据了整个南俄罗斯草原。这部分的游牧民族始终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一直努力寻求一丝丝生存的希望。
可以说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下,下起多么大的风雪,刮起多么大的狂风,都阻止不了前进的步伐。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领头的人,打头阵,中间的,提供生活所需,后面的是老人孩子,从他们身上看不到战争,也看不到饥饿,体现了游牧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就像习主席说的学习蒙古马精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早期这种生活非常恶劣的条件下,铸就了他们非常顽强的意志力;
为什么有的学者说匈奴属于欧罗巴人种,就是因为他们迁到了欧洲,导致整个罗马帝国的灭亡。那么对于匈奴人的人种,我们来看裴多菲诗选“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从亚洲到多瑙河边,你们是如何走过这漫长的道路,建立起新的家园”
这个道路太漫长了,就是从亚洲走出,从阴山山脉的角下走出去的游牧民族;匈牙利土耳其伊朗90%以上的学者推测匈牙利的祖先最早就是匈奴人。
如果说草原上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最为鼎盛的时期,那么西迁的最后一位帝王-阿提拉也是一位野心勃勃具有雄心壮志的人;这也是历史上极为凸显的角色。公元448-250年,在28岁的阿提拉带领下,版图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也正是这位从亚洲来的曾扬言说“被匈奴铁蹄践踏过的地方将寸草不生”的征服者,在公元453年突然逝世,他的故事也被演化成不同的历史传奇;
从北匈奴的西迁以及阿提拉帝国的史料记载证明,匈奴的西迁不仅使本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向农业生活方式转变,而将本民族的骑士文化和中华文明带入欧洲,无疑是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后匈奴文化完全融合在欧洲文化当中,而世界文化正是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发展进步,匈奴可以说作为草原帝国的先河,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也吸收了东西文化的精髓,成为草原文化的灵魂,它就像历史耀眼的巨星,滑落在历史恒久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