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茫茫敕勒川
现今已换旧时天
阴山南北消烽火
黑河双流近市廛
---文:邓拓

这里的黑河双流指的就是今天呼和浩特的大小黑河。
大黑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乡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东北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根据远古居民留示给我们的无数遗物可以知道,肥沃的黑河两岸,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已是猎人、牧人和农人的出没之地。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又相继在这里交替居住或错居杂处。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频繁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给大黑河两岸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饶有趣味的风采,使它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合融溶的中心之一。
川流在民族交往频繁地区的大黑河,在历史上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知道,它最早的名称叫做“荒干水”,东汉学者班固在《汉书》中就记载着荒干水的流向。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它为“芒干水”,说它流经阴山(大青山)以南,沿途汇集了许多支流注入黄河中。从战国至汉代大黑河两岸是汉匈两族人民交往频繁的地方,汉族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引水开渠,第一次将亘古荒原,辟作平畴万顷的良田。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隋唐之世,有关的历史著作中,又将大黑河称做“金河”或“紫河”了。这一时期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驻牧的苑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从榆林城(今准格尔旗北部黄河南岸十二连城古城)出发,沿着今天的大黑河巡行,并在大黑河北岸的突厥启民可汗驻扎,受到启民可汗的隆重接待。
唐代之后,来往和居住在大黑河附近的各族居民更多了。唐末至五代居住这里的回鹘人把大黑河称做“合罗川”。“合罗”是回鹘语“黑色”的意思,从此便出现了黑水之名。辽代将大黑河称做“金河”或“黑河”。到元代无论是历史或文学作品,都将大黑河称作“黑河”或“黑水”。明代分“黑河二”,但并未明确大小黑河之称。直到清代才分称为大、小黑河,至此大黑河的名称才固定下来。
奔流不息的大黑河,是历史苍桑变迁的见证。北齐敕勒族将军斛律金的《敕勒歌》写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以浑壮的音响,浓重的笔调,展现出包括大黑河流域在内的土默川的壮丽景色。从这首炽烈的“能发自然之妙”的铿锵旋律中,可以想见到当年这里浓郁的草原风光。无怪乎金代诗人元好问对这首诗赞美道:“慷慨歌谣不绝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几千年过去了,千载奔流的大黑河,“现今已换旧时天”,辽阔的土默川已成为碧绿的海洋,沉甸甸的禾穗迎风飘摇,工商农牧各业欣欣向荣,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