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呼和浩特,不得不提到阿拉坦汗和三娘子这两个人。
明朝时,阿拉坦汗的祖父重新统一了漠南蒙古,分封诸子为各部落领主。阿拉坦汗所辖的土默特部最初就游牧在古称丰州川的大青山以南一带。随着阿拉坦汗率领的土默特部实力不断增强,这里逐渐被改称为“土默川”,今天的呼和浩特就发源于这块富饶的平原。
阿拉坦汗是成吉思汗的第17世孙,也是一位英明的首领,他深知草原上的蒙古人如果得不到来自汉民的农产品和工具生活难以稳定,因此他多次要求明朝开关互市。终于在1570年,明穆宗同意双方停止对抗,开始合作。为了表达双方友好的诚意,明朝向蒙古开放11处马市,封阿拉坦汗为“俺答汗顺义王D";阿拉坦汗建立蒙古大明金国,自此明蒙边境数十年无战事,土默川地区的农牧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
三娘子是土尔扈特部出名的聪慧美女,本名叫“钟金”,蒙古语意为“高贵显赫”。在阿拉坦汗出征瓦剌①时联姻嫁给了比自己年长40多岁的阿拉坦汗。阿拉坦汗晚年多病,事无巨细,多凭三娘子裁决。明朝穆文熙有一首七绝《咏三娘子》:“小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厌明当。金鞭姣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描写的正是美丽的三娘子陪伴阿拉坦汗骑马视察市场的情景。
明万历元年(1573年),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决定效仿元大都的体制修建城池。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得蒙古语名“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明朝皇帝为这座城赐名“归化”,这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市的雏形。阿拉坦汗晚年信奉藏传佛教黄帽派,并将黄教引入蒙古地区,在呼和浩特大肆兴建藏传佛教召庙,呼和浩特一度被称为“召城”。
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拉坦汗病逝,三娘子夫人继承了他的事业,执掌政权30多年,辅佐三代顺义王与明朝修好,维持明蒙和平互市。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又将呼和浩特称作“三娘子城”。清朝初年,三娘子城在战火中被焚毁。清康熙年间在原有城墙外扩建新的城池,仍命名为“归化城”。清末的时候,归化城和后修建的军营“绥远城”合并,称为“归绥”。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1954年4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归绥市后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据说,三娘子去世后遗骨存放在美岱召的太后庙内,寺院里还珍藏着三娘子的腰刀、盔甲、头饰、靴帽等文物。大雄宝殿的壁画上还绘有一位头戴皮沿帽、身穿皮领对襟袍服的老夫人,容颜端庄,体态丰满,端坐在木几上,两旁有二喇嘛侍立。经考古人员考证,这位老夫人就是三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