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历史沿革
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取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朝廷赐名福化城。活佛迈达里胡图克图志在弘传佛教,愿将释迦牟尼创立的一代大教献给生于斯、养于斯的于家乡父老。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他来到了草原此传教,主持寿灵寺的宗教活动。由于他的业绩明显,归化者众多,为了纪念他的成就,这座寺名也被人们称之为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
美岱召依山傍水,在建筑上更有独特的风格。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
美岱召作为大明金国“都城”,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的“皇城”,又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藏传佛教圣地,它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上均有一定价值。
与王昭君一样,阿拉坦汗去世后,三娘子又按照古代北方民族遗留下来的“收继婚制”习俗,三次下嫁给阿拉坦汗子孙辈的顺义王,维系了土默特部长达40年的安定局面。明廷在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封她为忠顺夫人。
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在城内深处,为三层楼房,在“文革”浩劫中,由于将这座楼房殿宇充当了粮库,才使楼殿免于一劫,但殿内文物典籍失遗许多。
在城内东北方,有一座重歇山顶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庙里的檀香木塔,储放着三娘子骨灰。
仰望美岱召后的阴山,半腰上有一座险峻的山峰,上面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醒目的白塔。据介绍,那座山峰叫宝峰山,山上的白塔里祭有阿拉坦汗的骨灰。作为一代枭雄的阿拉坦汗,去世后最先是土葬。后来三世达赖喇嘛来内蒙古草原讲经时,起出阿拉坦汗的尸骨,进行了隆重的火葬仪式,并在宝峰山上建塔安置骨灰。
革命战争时期,乌兰夫、王若飞等革命家都以美岱召为掩护,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斗争。至今,美岱召里还存有乌兰夫革命斗争遗址,被地方政府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美岱召主要建筑介绍
古城:是一座不太规则的方城,南门是正门。墙土夯层筑外包石块,城门内侧筑有马道由此登上城墙,城门台上筑歇山式顶二楼三檐城楼( 1985 年依原式生建)。泰和门起古老于 1606 年,晚于封顺义王 35 年,阿勒坦汗逝后之 25 年在,古城始建早于泰和门 40 多年,召内主要建筑坐北朝南。
大雄宝殿:由入门面阔 3 间重檐两楼。南厅经堂、北厅佛殿三者色连一体,三殿顶均是歇山式,经堂东、西、南三面由白色藏式砖墙相围,构成了汉藏结合的建筑体。佛殿西壁下部绘一组蒙古贵族礼佛图。
泰和门:南城墙中央开有泰和门,为正门。城门内侧筑有马道,城门台上建有歇山式顶二楼三檐城楼(1985 年依原式复建)。泰和门建于1606年,古城始建早于泰和门40余年。门上的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落款为“大明金国”。
琉璃殿:歇山式三层楼阁全汉式殿堂,面阔三间,因覆有琉璃王永民谷称琉璃殿或三层楼,四周廊柱 20 榔。殿门西前方有一座小白塔。石阶下左右配殿俗称两廊庙,东为观间庙西为莘菩萨庙。琉璃殿前有财神庙基址,后为公爷府基址。
财神庙:位于琉璃殿前,现仅存基址。
乃春庙:藏式二层建筑,传为西藏来蒙古传教的麦大力活佛住房,位于中轴线之首,房顶有法轮,双卧,金光四射。划日为密宗要地,平日关闭。
佛爷府:本如愿在清代无驻寺活佛,此处供巡行活佛来召时居住。主房三间(硬山顶,前有檐柱),西间原有木扇墙隔开,为活佛卧室,东西耳房各 2 间(硬山顶),活佛随 员下榻于此。
八角庙:原为重檐攒尖的这亭,亭基八角,后添墙作庙。
西万倮殿:位于侂角庙西,万佛言佛之多,东城墙外曾有座东万佛殿,所以称西佛殿。硬山顶,前有檐柱。
太后庙(三娘子庙):位于大雄宝殿东北方,是带围廊柱的灵堂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5间,堂内面积仅有3间,南墙正中开门,无窗。传说是三娘子的灵堂。殿内原有高1米的覆钵式檀香木塔,1966年被拆除,拆除时方知塔下有地宫,地宫内藏有人骨灰1包,木梳3把,念珠6挂,三角形镀银负药盒1个,钻石耳附2副。太后庙内,有明代绘制的壁画,画面中蒙古服饰人物像中,有传说为俺答汗及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召庙壁画中独有。
达赖庙:位于太后庙北,城墙内东北隅一独立小院。主房为二层硬山式小楼,东西各四边有耻房,传为达赖三世曾居此。
召外山上宝丰塔(直径 3 米,高 4 米):召后主恬称宝丰山,八面墙覆锅式砖塔外涂白色,俗称白塔。本召建筑多为汉式,原琉璃殿、万佛殿、两廊庙所供佛像与汉地佛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