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位于黄河的北岸,横亘在内蒙古中部,是历史上著名的脉之一。阴山,蒙古语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大家还记得北朝民歌《敕勒歌》吗?我们可以一起背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歌中的阴山就是我们今天要翻越的山脉。其实,阴山的称谓早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就名有记载。可是、许多人翻开中国地图就对它的名字产生了质疑,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阴山以南有著名的黄河、若以黄河作为参照物、那阴山应该叫作“阳山”才对,可为什么偏偏叫阴山呢?其实关于阴山名称的由来,学者们历来争论颇多,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谬误。一些纸上谈兵的人,甚至把地图上的黄河移到了阴山以北,以附会阴山之说。后来明清的学者观点渐趋一致、那就是中原王朝的大统一思想。他们以中原作为中国地理的核心,因此把中原以北、大漠以南的所有山,统称为阴山。这也正符合道家阴阳八卦的学说“北属水,水属阴”、所以北方之山称为“阴山”就不足为怪了。
阴山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西长度约1000千米,南北宽50~100千米,它的西部为狼山、色尔腾山和乌拉山,中部也就是我们正前方的部分,被称为“大青山”,东部为熔岩盆地和低山丘陵,最远处可延伸至北京以北的燕山。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2300米。最高峰是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
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是农牧交错地带。阴山的最大特点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阴山巍峨壮观、千峰陡峭、万壑争丽,这都源于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当时地球的巨大内力作用使得山前发生了巨大的东西间断裂带,结果使大青山南坡拔地而起,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形成一条东西长约400千米的天然地貌脊梁,所以南坡呈现出峰峦叠嶂、陡峭如壁的气势。但是阴山的北坡却失去了强有力的运动能力,潜人了广袤的内蒙古高原之下,有些地方甚至和内蒙古高原融为一体。所以今天看起来,阴山的山体特点是南北不对称,南坡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阴山南坡煤藏十分丰富。石拐沟煤矿为包头钢铁公司及发电厂提供燃料。而阴山北部的白云鄂博蕴藏丰富的铁矿和稀土金属。
阴山山脉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不但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而且是内流水域和外流水域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在当代,它还是农村、城市和草原牧区的天然分界线。也就是说,阴山以南是城市和农耕区,而阴山以北则是传统的牧业区,两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制度和景观特色。
阴山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防线。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过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阴山当时的重要军事意义。在古代,汉族农耕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都曾以阴山为界,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对抗,阴山也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北方少数民族如果争得这条防线的控制权,就可以长驱南下,直入中原、京畿(汉族中原王朝的心脏地带),进而可以一统天下。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他们据守这道屏障,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失去了阴山就等于门户洞开,危机重重。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以前,阴山地区居住着楼烦和林胡等少数民族,而匈奴则在更
北一些的地方。如果说蒙古高原是匈奴活动的舞台,那么阴山山脉就是这个舞台的中心。在这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上,匈奴与中原王朝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晋国被分为韩、赵、魏后,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地就成为赵国的辖地,赵国人就在此处修筑了著名的赵长城,用以抵御游牧的匈奴族。此后历代王朝均有所修建,尤其是秦代统一六国后,命令大将蒙恬连接了秦、赵、燕所建的长城,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防线。历史上人们往往把阴山和长城并提,足见阴山重要的军事作用。
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留有丰富的人文古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阴山岩画。在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阴山岩画享有“三最”: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阴山岩画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岩画,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岩画宝库。现存阴山岩画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巴彦淖尔地区,最大的面积达400平方米,真实地记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五虎图》是阴山岩画的代表作。实际上,早在5世纪时,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他在《水经注》中做了详细的记述①。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的最早记录。然而,其在之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来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0000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