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族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
一、勒勒车的起源与历史
勒勒车的历史几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同样悠久。据《汉书》记载,早在秦汉之际,匈奴人就已懂得造车之术。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称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相当高超,其中铁勒人更是以造车闻名,他们所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到了辽代,蒙古族的造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广泛应用于游牧生活中。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被誉为“草原之舟”。
二、勒勒车的构造与特点
勒勒车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卓越的性能,适应了草原、雪地、沼泽和沙漠等复杂地形。它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或榆木为原料,整辆车不使用铁件,结构简单却异常坚固。勒勒车的特点在于车轮大、车身小,车轮直径一般在一米五六左右,甚至可达1.7米,车身长度则超过4米。这样的设计使得勒勒车能够在泥雪、沙漠和沼泽地带轻松穿行,被誉为“草上飞”。
勒勒车的构造分为上下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一般由硬木削刻成12付车辋,再连结固定成圆形,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支撑起整个车轮;上脚则由两根车辕和8至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达4米左右,中间用车撑固定。整车的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却能承载五六百斤至千余斤的货物。
三、勒勒车的功能与应用
勒勒车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牧民流动的家,车上可以搭篷,形成一个小小的毡房,一家人可以住在里面。无论是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还是婚丧嫁娶、赶那达慕大会,勒勒车都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此外,勒勒车还常被用作战车,在战争中驮运军队辎重。
勒勒车队的规模庞大,通常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但只需一人即可驾驭。为了防止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以便前面的车能够听到铃声。这种独特的驾驭方式,不仅体现了牧民的智慧,也展现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勒勒车的传承与现状
勒勒车作为蒙古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于2006年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勒勒车逐渐被拖拉机、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尽管如此,勒勒车所承载的草原游牧文化精神和牧民们的智慧与勤劳,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回顾勒勒车的辉煌历史,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是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勒勒车的故事在草原上永远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