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年前,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火山喷发;沸腾的熔浆,像河流一样奔涌;数千年前,远古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数百年前,游牧民族文明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保存;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史诗,在这片草原上流传;这就是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一座草原深处的天然火山“博物馆”。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关于火山:
火山是地球演化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国家非常宝贵的资源。火山资源包括地质矿产资源、地热温泉资源以及观光旅游资源等。火山资源及其景观地貌,有非常强的美学价值、重要科学考察和研究价值;
内蒙古有一条火山喷发带,北起大兴安岭北段东坡的诺敏河火山群,经大兴安岭的阿尔山—柴河火山群、锡林郭勒—阿巴嘎火山群,南抵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绵延近千公里,其中乌兰哈达火山群直到2012年才被国内外火山学界所知。是蒙古高原南缘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过喷发的火山群。
《光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北国原野在诉说什么? ”的文章。 有一段写道:“ 一声巨响,无数巨岩伴着灰黑色的浓烟, 翻卷着冲天而起;各个火山口, 时而轮流喷发, 时而静止,时而同时发作,像绚烂无比的礼花在空中怒放。 大地在颤抖,整个天穹被照得通亮。岩浆肆意奔流,为一个不可克制的欲望鼓舞,在 烈焰迸溅的一瞬间,领会到生命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 北起大兴安岭北部的鄂伦春诺敏河火山群,经柴河(阿尔山)、阿巴嘎(锡林浩特)火山群,南抵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断续延伸一千公里, 三百九十多座形态各异的火山,构成了内蒙古壮观的第四纪火山喷发带。 ”

乌兰哈达火山群比较有名的主要有8座火山,其中,1-3号火山在二广高速东侧,4-8号在二广高速西侧。当地村民根据火山的形态、颜色和相对位置的不同,将1-8号火山分别命名为红山、火烧山、北炼丹炉、黑脑包、中炼丹炉、南炼丹炉、北尖山和南尖山。

其中1、2号火山地处平原,是很小的山丘,观赏性不是很高。
最适合攀登观赏的是3、4、5号火山;
3号、4号火山现今是半个山体样式,裸漏的刨面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直观了解火山内部结构的很好范例,尤其是4号火山,分层丰富明显。这样完整的火山锥刨面在全国来说都属于罕见,极具科考价值。
3号火山,当地人称为北炼丹炉,意为太上老君炼丹的火炉。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北炼丹炉是一座休眠中的活火山,它爆发形成的时间也不长,距今只有12万年。

5号火山是唯一保存完好的火山,并且是乌兰哈达火山群里最高的火山,在山顶可以把周边火山尽收眼底,上山坡比较陡峭,攀爬难度较高。


紧邻着5号火山的是6号火山,呈现完全是裸露的黑色山体。整体是深红色和黑色相间,震撼中带有维纳斯之美。

剩下的7号、8号火山分别叫南、北尖山,因为没有火山坑,都是尖尖的山头,所以叫尖山。尖山是乌兰哈达火山群相对活动最晚的火山群,两座明显的尖山与其他火山不同,并没有火山喷发特有的平顶外形和内凹锥。据说是因为风化剥蚀严重,只保留了下来的部分山体,才形成了孤立的山峰。
初步的火山岩K-Ar测年研究表明,红山、火烧山和黑脑包三个火山形成于0.22-0.36Ma,属中更新世晚期(1.17-12.6万年)。其它火山的风化程度明显较弱,尤其是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南炼丹炉、和北尖山,这四座火山保存着较为完整的锥体,熔岩流表面裸露,喷气锥、绳状熔岩、结壳熔岩这些熔岩流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地质景观得以保留,表明它们形成时代较晚,推测火山喷发时代在晚更新世-全新世(约一万年以前)。由此推断乌兰哈达火山群有早晚两期火山活动:中更新世晚期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NWW走向的乌兰哈达-高勿素深断裂附近,火山喷发规模较小,喷出熔岩也相对较少;而晚更新世-全新世喷发的火山主要在NE走向的线性排列上,这一规律连同新发现的NE向的喷发裂隙支持在这一方向上存在断裂构造。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区域上NE向的主压应力作用在NWW走向的乌兰哈达-高勿素深断裂上,使其形成左旋逆走滑,并衍生出NE走向的张裂,这些NWW走滑断裂与NE张裂一起控制了乌兰哈达第四纪晚期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
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有天然火山博物馆之美誉。乌兰哈达火山群由规模不等的30座晚更新世-全更新世火山共同组成,大约形成于12万年前后,是死火山,地质地貌景观独特,是研究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珍贵的史料和资源。有 3 座火山呈红褐色锥状,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火山的美丽神奇展露无遗。火山锥体上面一条条放射状的裂隙,仿佛记录着曾经喷发的足迹,展示着当时的火山熔岩奔流涌下的盛况,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很早就称这些火山地貌为“炼丹炉”。乌兰哈达火山群,经历过两个地质时期的喷发,为距今 12 万年前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和距今1 万年前的全新世。晚更新世为裂隙式喷发,又称其为冰岛式火山。到了全新世时代,这种火山活动停止,火山活动变为中心式喷发,这也就是30 多座火山为什么会呈现串珠状分布的缘故。
乌兰哈达火山群所在地,察哈尔右翼后旗曾是匈奴、
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诸民族活动的舞台,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察哈尔部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建立的常备护卫军,察右后旗是察哈尔文化的
重要发祥地,并保留了蒙古族最丰富、最完整的复合型察
哈尔文化的特征。察右后旗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圣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