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会寺始建于1636年(崇德元年,崇祯九年)属内属旗,实行的是都统制(也叫总管制)直接受清朝理藩院辖制。为了感谢朝廷的恩惠,六世活佛用自己从外蒙古带来的钱财,在希拉穆仁河畔修建了一座佛教寺院。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竣工。乾隆皇帝赐名“普会寺”并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为该寺题写了匾额。这座庙就是保存至今的召河大庙。后来,普会寺就成为席力图召的避暑召。席力图召六世活佛在希拉穆仁河畔建“普会寺”后,把召河一带的牧民全部变成庙属牧民,称作“黑徒”。这时的军政大权全部归寺庙,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格局。席力图召札萨克大喇嘛掌管一切大权,分管希拉穆仁一切事宜。希拉穆仁的百户牧民,分为八个十户,选定八名达日嘎。又派两名宰桑分别管理东、西各四个达日嘎。庙内喇嘛等级分明,主要有札萨克大喇嘛、大喇嘛、大德木其、德木其、格思贵等。
当坐车进入希拉穆仁草原,第一眼您一定已经注意到,在大片大片的蒙古包群落之中,有一座古庙。那就是“普会寺”。
希拉穆仁之所以叫做“召河”,就是因为在希拉穆仁河畔建造有“普会寺”这座雄伟壮观的草原古刹。“召河”的“召”,是蒙古语,就是“寺庙”的意思。
在蒙古族牧民中,对于佛教的崇拜,曾经达到极其虔诚的程度。清人姚元之在他的《塞外竹枝词》注解中写道:蒙古人“见喇嘛则必五体投地,如拜佛然。拜毕,将头顶就其侧,喇嘛则以手扑其顶,男女皆然。谓其五指有五尊佛在。”他的诗是这样的:
男女咸钦是喇嘛,
恪恭五体拜袈裟。
顶心一掌殊骄贵,
佛在何方莫认差。
“旅游看景先看貌,要看景点先看庙。”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宗教寺庙,都是选择在风光秀丽的地方。普会寺也不例外。
第二个民间传说,是由蓝琪儿格格下嫁噶尔丹的故事演绎而来的。
话说当年,当朝万岁爷康熙大帝得知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势力大增,侵扰草原,便有意安抚他,让他进京觐见。噶尔丹声称他不想见什么皇帝,只派使者前去。实际上,他化装成为随从进了皇宫,在康熙召见使者时,见到了美丽的蓝琪儿格格。不久,噶尔丹给康熙皇帝送信,如果答应把蓝琪儿格格嫁给他,他就俯首称臣。康熙皇帝那时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战乱,为了暂时安抚住噶尔丹,便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蓝琪儿,远嫁给了噶尔丹。
康熙大帝平定三藩叛乱、出兵消灭台湾郑氏、反击沙俄帝国的侵略、驱逐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之后,对于噶尔丹里通沙俄帝国发动叛乱,进攻噶尔蒙古的罪行,十分气愤,决定进行讨伐。
野心勃勃的噶尔丹得了蓝琪儿之后,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收敛,进而大肆进攻内蒙古、西藏等地区,到处杀戮,屠杀无辜。
康熙大帝于是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由京城出发,向西部进军。最后,一举将噶尔丹叛军剿灭,噶尔丹兵败自杀。
可怜蓝琪儿带着不满八岁的儿子,护送噶尔丹的遗体,准备返回部落。跟随的人员寥寥无几,好不凄惨!
终于有一天,蓝琪儿一行,来到了希拉穆仁草原。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气旺盛。拉着噶尔丹遗体的战马,几声长啸,不愿意再走了。蓝琪儿心想,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噶尔丹的在天之灵一定喜欢上这块地方了,那就把故人埋葬在这里吧!
但那个时候,噶尔丹是朝廷的罪人,是不能大事铺张的。所以,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把噶尔丹的遗体简单地埋葬在希拉穆仁河边。
这座坟墓,十有八九就是今天召河(希拉穆仁)镇所在地西南一公里的王墓。此是后话,按下不提。
掩埋了丈夫的遗骨,带着丈夫的遗孤,蓝琪儿远远地离开了希拉穆仁,回到养育了她丈夫的故地,潜心抚育她心爱的儿子。
康熙万岁爷虽然消灭了噶尔丹,但对于蓝琪儿的命运仍十分关注。也是命里注定,席力图召的五世活佛圆寂了。六世活佛应该转世在哪里?万岁爷派遣密使,前往西藏,如此这般。
不久,席力图召大喇嘛得到旨意,到喀尔喀蒙古寻找,最后,找到了噶尔丹的遗孤、蓝琪儿的儿子,将他命名为阿嘎旺老布生达瓦,成为席力图召第六世活佛。
以后的事情,正如您已经知道的,席力图召六世活佛在希拉穆仁河畔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普会寺。普会寺的大门与王墓遥遥相望。他的目的,一方面是将其作为席力图召的夏季避暑胜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他父亲的亡灵,永远得到佛教的护佑。
在普会寺“四大天王”过殿门前东侧,有一口古井。古井四周围用钢筋水泥建起了台子,台面打磨成水磨石的,古井高出于井台,用瓷砖镶嵌。古井台上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的碑,这是公元2000年由希拉穆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敬立的。碑的正面镌刻着笔力苍劲的“古井”二字,碑的背面写着这样的碑文:
普会寺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距今二百三十多年。普会寺建成的同年八月六世活佛聚众喇嘛观天象,定方位,在大雄宝殿东南开凿水井一眼。传说井挖至三丈六尺时,井底东南、西南、正北方有三大金蛙伏卧,于是活佛下令停止挖井,召开法会念经祈祷。一夜之间井底涌出三眼清泉,水清澈见底,甜爽可口,永提不败。成井后,方圆几十里外的牧民逢时过节,取水饮用,以消灾除病。在儿女嫁娶时,以水洗面,又能求得神灵保佑,一生平安。文革期间,为保护水井,封井三十余年。如今开放,以供游人观赏饮用。其实,这篇碑文太过于简化了,在希拉穆仁当地的牧民中,关于古井的传说,远远不是这么三言两语。根据牧民们的说法,这口古井,是当年万岁爷康熙第三次西征噶尔丹,路经希拉穆仁时留下的。传说康熙爷亲统六师,由京城出居庸关,经大同至“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当时的汉名为“归化城”),在那里稍事休息,立即出发。他的大军浩浩荡荡,越过大青山,在希拉穆仁草原露营。
因为当时军队人马太多,又正值隆冬季节,希拉穆仁河水结冰无法饮用,康熙命令打井。于是,在现在的普会寺前打了这口井。当井打成的时候,井水喷涌而出,大军为之欢呼雀跃。
康熙这位万岁爷确实很有眼光,他了解到希拉穆仁夏季气候宜人,便暗暗下定决心,将来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天下太平了,要到这里建造一处行宫。
当然,后来的事情没有完全按照康熙大帝的想法发展,他把这块丰美的草原留给了他的爱女蓝琪儿的孩子。在这次西征平叛途中,他写下了气魄宏大、视野辽阔的《出塞诗》:
森森万骑历驼城,
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饮马,
月落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
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
烽销堠罢不论兵。
康熙平定叛乱,消弥边烽,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繁荣。至于说古井是不是他开凿的,那其实无关紧要。
普会寺古井开凿成功之后,几百年来,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