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诞生于游牧文化,是蒙古族特有的单人发出多声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这是一种“喉音”艺术。也就是说,它的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而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国宝级艺术,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汉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应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呼麦唱法是因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演唱时,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形有直接关系,口形扁音就高,口形圆音就低。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呼麦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发出基础低音,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
呼麦的表现方法是多样化的,一招一式都展现了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能让人们感受到宽广的胸襟和万缕的柔情。去细细地聆听,会自然地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鲜明的草原上独有的风韵。
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的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