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大约起源于宋代。汉族人的说书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而乌力嘎尔,也就是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有说有唱的曲艺。
相传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艺术形式。其初期所表现的题材,多为神话故事,如《满魔王》等。至清代后期,许多艺人逐渐将一些汉族经典故事译为蒙古语进行说唱,颇受广大牧民的欢迎,如《大八义》《小八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说书艺人又将当代文学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锋的故事》等译为蒙古语,用乌力嘎尔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
乌力嘎尔的音乐多取材于蒙古族民歌,现有曲调100多首,并各有其特定的用场,如有表现行军的《行军调》,以及模拟风声、雨声的音调等。
乌力嘎尔的表演者全是男性,一人表演,用低音四胡或马头琴自拉自唱。每到一家表演时,开头先说几句恭敬主人的话,然后由主人点戏。表演完后,还要唱几句祝愿主人生活美满的诗句。因该艺术形式适于在居住分散的牧区表演,故很受牧民们欢迎,艺人每到一处,均被视为贵客。如果说唱长篇故事,一天讲不完,就住下来,讲几天乃至十几天。方圆几十里的牧民也策马而来,一饱耳福。
新中国成立后,乌力嘎尔走出牧场,进入城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就有一条街,叫“说书厅巷”,是20世纪50年代初,因在此修建“呼和浩特蒙古语说书厅”而被命名的。该说书厅形似蒙古包,颇具民族特色,可容纳100多人,是一座综合性的蒙古族曲艺表演场所。每年,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乌力嘎尔艺人都要汇聚于此,一展才华,观者如云,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