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发源地,被称为“母亲河”
【神秘起源】追溯黄河源:
在古代,由于时代局限性,人们受尚书、史记等的影响,对于黄河源头的认识只要有两个:
一个是积石山:据《山海经》记载:“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淮南子》记载: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北角,然后向北方流去,又折向西南,最后注入渤海;接着又流出海外,向西向北一直流入大禹疏导的积石山)
这种说法有着浓浓的神话传说的味道,到了唐代,大唐繁荣鼎盛,四处扩张,多次深入青藏高原与吐谷浑(tǔ yù hún)鲜卑族的一支、吐蕃(bo)作战,开始接触到黄河源头地区,于是对于黄河源头究竟在哪,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唐代时期,人们认为黄河的源头是星宿海。
《新唐书•吐谷浑传》作了这样的记载: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李)道宗行空荒之地二千里,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这里的“星宿川”,指的就是星宿海;而“柏海”,指的就是今天青海扎陵湖与鄂陵湖流域。可见,当时对河源的认识,已从积石山上溯到星宿海了。
此外,唐朝由于加强了与西藏的联系,汉藏两族间的交往颇为频繁。当时往来要途经河源区,因此也增加了对河源的认识。譬如,文成公主进藏与西藏首领松赞干布联姻,就路经河源区。松赞干布率其部至柏海,亲迎文成公主于河源。

那么,星宿海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星宿海,就是扎陵湖以西的沼泽地。自扎陵湖往西,星泽棋布,水汊纵横,黄河流经这里时,形成了一大片的沼泽地。雨季时节,
这里水位上涨,就会成为一个湖泊,干旱时节,黄河水量减少,地势高的地方就露出水面,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湖泊。交织在一起,犹如天上的点点繁星,煞是好看,这里
就被人们称为星宿海了。在唐代,人类力量所能到达的,也就是星宿海了,但是星宿海具体是什么样子,
在什么位置,并没有具体的说法。所以,星宿海仅仅只存在人们的形象中。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意欲征服全世界,对于黄河源头,自然也是非常上心。1380年,元世祖派水利专家都实探查黄河源头,都实一路沿河西行,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星宿海。他经过反复探查,确认了星宿海就是黄河的源头,回朝后,他向忽必烈详细描述了星宿海的样子:
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如此美景,只应天上有,居然在人间见到,都实真是幸运啊。到了清代,由于黄河多次决堤改道,危害中下游人们的生命财产,乾隆皇帝派遣大臣阿弥达再次前往星宿海,寻找黄河源头,祭奠河神。阿弥达反复探查之下,还真找到了黄河的确切源头。阿弥达越过星宿海,一路西行数百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探查到了黄河真正源头。在星宿海西南方向,有一条河流叫做卡日曲,阿弥达经过探查后,确认卡日曲就是黄河源头。新中国成立后,1978 年,青海市水利局发动专家,再次勘察黄河源头,发现星宿海西面,一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卡日曲、扎曲、约古宗列曲。专家们最后认定,三条河均为黄河源头,而水流量最大的卡日曲为主源,千古谜题至此完全解开。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条黄河,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大河,蜿蜒万里从雪域高原到辽阔的海边,一路负重前行。如果有幸沿黄河走一遍,你会惊奇的发现,在历经
了百万年的变迁之后,黄河更像跳动的五线谱,每一段河床都唱着不一样的歌曲。
黄河的发源地(青海),星罗密布的细流和湖泊犹如来自天上的繁星,黄河水在这里清澈无比,犹如那纯洁的天空和云朵。睡的滋养让这里的水草变得丰美,也让这里的人们世代繁衍。离开青藏高原,黄河水继续奔涌向前,来到了中国第二台阶-神奇的内蒙古高原。草原与沙漠相伴是这里独特的景象,仿佛在一夜之间他们就相互转换,而这转换的开关钥匙正是穿行在他们中间的黄河,没有水的地方总是荒凉,有水的地方就是天堂,人工引出的黄河水在荒原上造出一个个鱼米之乡(三盛公水利)此时的黄河身体里已经有了泥沙的味道,她以母亲特有的情怀,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继续歌唱,即将进入那个即将彻底改变她的地方(山西)。
绵延七百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处处是摄影人心魂的自然奇观,然而在激动的背后,面对着无垠的黄土高原,不禁让人感叹,这里的人们如何才能走到外面的世界,
这里的黄河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之源,还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和生计。而这无处不在的黄土砂石也让黄河真正成为一条黄色的河,这段将近 1/5 的行程,给她带来了一半多的泥沙,伴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黄河两岸多了几分绿色,流进身体的泥沙也
少了许多;
当黄河冲出峡谷,水中的泥沙马上有了用武之地,经过百万年的冲刷和沉淀,黄河造就了广袤的下游平原(河南),养育了世间亿万生灵。
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年
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水温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先民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的
初级阶段夏、商、周、西汉、东汉、隋、唐以及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都在
黄河中下游一带,标志着古代的文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
同时产生在这里。总体来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也就在这里。渊源流传的华夏文明,
历经千年的时光,沿着黄河依旧生生不息。
黄河内蒙古: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在内蒙古高原上形成了黄河最大的一道弯,这就是几字湾。浩荡奔腾830公里的几字湾也形成了黄河最壮美的一部分。内蒙古是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地方,来内蒙古可以领略壮美的自然景观,更能感受厚重多彩的历史积淀。
黄河流经内蒙古第一站:阿拉善
“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进入阿拉善盟,全程85公里,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其中一个重要的流经地便是——巴彦木仁苏木,“巴彦木仁”系蒙古语译音,意为“富饶的江河”,因地处黄河之滨,故而得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巴彦木仁苏木是公认的大漠落日景致最佳拍摄地点。
黄河内蒙古第二站:乌 海
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0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开始蓄水,形成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乌海湖北接水利枢纽大坝,西接乌兰布和沙漠,南接黄河乌海段上段河道,东临乌海市滨河景观带,远处还有甘德尔山脉,丰富的景观与平静如镜的湖水融为一体。水绕城转,城因水活。乌海湖的北国水乡景色为城市平添了一份诗意和一股灵气,使乌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黄河内蒙古第三站: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为这里除了黄河千万亩良田,黄河赠予河套儿女的,还有数不清的湖泊,其中最有名的湖泊是乌梁素海。据统计,有近200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在乌梁素海繁衍生息,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每到迁徙的时期,这里便是广大鸟类爱好者的天堂。平日里,乌梁素海湖面碧波荡漾,苇丛如诗如画,百鸟啼鸣婉转,令人赏心悦目,加之与乌拉山北麓的乌拉特草原融为一体,可谓青山、绿草、碧波相映成辉、野趣天成。
黄河流经内蒙古第四站: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几字弯”腹地,地理位置独特、流域面积广阔,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长达728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8、内蒙古段的4/5,为黄河流经全国第二长的地级市。
黄河流经内蒙古第五站:包头
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又称“鹿城”。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黄河流经内蒙古第六站: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首府城市,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大青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神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窑文化遗址、长城遗址、云中古城、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大召、席力图召、将军衙署、公主府等文物古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
黄河内蒙古段第七站(引流):乌兰察布
内蒙古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将通过从黄河取水向岱海补水,实现遏制岱海湖面面积萎缩和改善湖水水质的目标。岱海是内蒙古三大淡水湖之一,在调节气候、修复生态、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工程采用“三级加压+两级重力自流”的输水方式,输水管线横跨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以及乌兰察布凉城县,最终接入弓坝河后入岱海,输水线路总长131.57公里。“惟有对岱海进行生态应急补水,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