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城

绥远城建城时间与背景

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是呼和浩特地区古城中建造最晚的城 ,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所建,也是清王朝最后营建的八旗驻防城。有“北国锁钥”之称。清代王錞在《绥远城遇雨》中发出“雄城屹立壮三边,山势崚嶒雨势连”的赞叹! 

绥远城建筑布局

平面基本呈正方形

城周约4500米

东西宽约1120米 

南北长约1130米

城墙高约10米(现残存约6.4米,残墙长671米)

顶宽约8.3米

底阔约13.3米

面积约126万平方米

仿照北京城形制建造 

建筑基础

地基为大型花岗岩条石 ,明三暗二 ;墙体内部夯土用粘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搅拌,分层夯打而成;内外壁及顶部用大青城砖包砌,严丝合缝。

建筑结构

城门前:有半圆形瓮城,上有箭楼,各两层三楹。

城门内侧:两边建有上墙梯道(俗称马道),供人员车马军械上下城墙。

城墙外:环绕护城河,河道上宽20米左右,水源为发源于大青山的哈拉沁河。

护城河道:上各建有一座吊桥、两座石桥和一条泄水河。南城墙两侧:建有水闸,用于防洪泄洪。

四角:有两层角楼,面阔六间、进深两间,外侧墙身每层箭孔16 孔,两层共32孔。

城墙:每面城墙各4处敌楼(又称哨楼,满语称堆拨),共16 处,均两重,共安放炮台44个。城墙每隔 50—60米有一墩台(俗称马面),四面城墙共26个。城墙上外侧垛墙(又称雉堞)高1.9米,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女墙高近1.2米,无垛口。

城内布局

城中建有一座高约30米的三层鼓楼,以其为中心向四边延伸出四条干街,另有小街 24 条、小巷46道。城内共有各类屋舍 1.2 万间。城内西南建有小教场,西门外建有大校场和演武厅。由于军事需要呈现出 “四门不对,鼓楼不中” 的城区特点。将军衙署位于钟鼓楼西北侧,坐北朝南,坐落于全城中心,砖木构制,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群按照“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布,沿中轴线排列,体现了古代官式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

四座城门

《绥远通志稿·城市》中记载:设城门四座,城楼两重五楹;出于防卫考虑和风水讲究,城内东街和北街在东门、北门处设置直弯,形成“东西门不对,南北门错开”。

东门“迎旭” 旭指旭日,迎接东方升起的朝阳,象征生机、希望与祥瑞,体现对光明前景的向往;

南门“承薰” 薰指薰风(温和的南风),寓意承接南方吹来的祥瑞之风,象征接纳吉祥福气、万物受润泽,寄托对繁荣昌盛、和顺安宁的期望;

西门“阜安”阜意为丰饶、富足,安指安定,寓意百姓生活安定,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景;

北门“镇宁”镇意为镇守、安定,宁指宁静、太平,寓意镇守北方疆域,使边地稳定、百姓安宁,体现稳固疆土、守护家国的使命与愿景;

均由乾隆皇帝亲笔拟名,并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石刻,镶嵌在门额上;

四座城门现今大概地理位置

绥远城的四个门如今虽已不存,但根据历史资料和研究,可以确定它们大致的现代位置,具体如下:

东城门(迎旭门):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护城河南街与东落凤街交叉路口;

南城门(承薰门):位于在今呼和浩特市的盛茂街与乌兰察布街交会处;

西城门(阜安门):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新世纪广场东侧;

北城门(镇宁门):位于今蒙古场巷保险公司宿舍楼处;


分享到: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公主下嫁述略
首页 → 绥远城
蒙ICP备14000111号
  • 首页

  • 解读青城

  • 发信息

  • 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