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郡

九原郡古城遗址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境内,地处北依阴山,黄河“几”字形转弯处。在历史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九原郡是内蒙古中南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点,其北部的古阴山(今大青山)地带历来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碰撞和融合的历史舞台。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这一区域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林胡、楼烦以及东胡等。《史记·匈奴列传》:“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

此时与中原赵国相邻的有林胡、楼烦部族的驻牧地,成为了赵国北边的劲敌。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发奋图强,勇于变革,身体力行地倡导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极大地加强了国防力量。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 299年之间,赵武灵王北筑长城、置九原郡,此后九原郡就一直处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争夺的前沿,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进的战略要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此时的九原郡对巩固秦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在此地沿用并修缮战国赵北长城,解除匈奴民族对秦的威胁。二是为强化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于公元前212年修筑的一条直通大道。直道南起秦都咸阳附近云阳县的甘泉山(今陕西省淳化县北梁武帝村),中经新秦中(今鄂尔多斯),北至九原郡(今包头市麻池古城)。这一举措给北部战略中心九原郡以交通上的巨大支撑,依托九原郡,就可以机动灵活地调整对内对外战略部署。三是确立了秦的疆界。这说明九原郡对于巩固秦朝的国防、确立疆界、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原郡的建制从战国时期的赵国到秦代一直延续到汉朝初年,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更名为五原郡。呼韩邪继单于位后,率部归附汉朝,于公元前51年和前49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两次经由五原郡来汉朝。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朝并请求和亲,掖庭待诏王昭君请缨出塞。昭君出塞由秦直道北行,渡黄河,至内蒙古包头五原郡,过高阙塞进入漠北草原。这一事件可以在秦直道的终点,今内蒙古包头市麻池乡的九原古城遗址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单于天降”铭文瓦当等文物中得到印证。当时的五原郡在单于来汉朝及汉匈和亲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当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九原郡作为秦直道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秦直道与秦长城共同构筑的北方防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战国时设立至整个秦汉时期始终处在北边军事重镇的战略中心地位,见证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相互碰撞和融合以及汉王朝和匈奴、鲜卑的兴盛以及秦、汉朝代的更替、嬗变。随着秦、汉王朝与匈奴经过战争、和亲以及相互贸易等交往深化,增进了相互了解,缩小了农耕和游牧方式的差别,经过长期经济文化交往,双方的民俗文化相互得到认可,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上一篇: 马背上的行国-匈奴
下一篇: 云中古城
蒙ICP备14000111号
  • 首页

  • 解读青城

  • 发信息

  • 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