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根据关于乌兰牧骑的最初构想,并经过充分地调研后,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式制定了一个“乌兰牧骑试点计划”,拟定了一个《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 而在这个《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中,对于乌兰牧骑的性质和任务,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乌兰牧骑是政府为开展牧区的民族的群众文化工作,活跃民族的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综合性的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它以机动灵活、富有民族风格的文化宣传形式,向牧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进行巡回服务与辅导活动,并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从而满足牧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乌兰牧骑的基本任务是:配合牧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据牧区的民族的特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和时事;辅导群众文化工作;普及科学知识;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民族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宣传形式,如:好来宝、说书、歌舞、戏剧、幻灯、图片、报刊、图书等,为牧民群众进行演出或服务;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等等。
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十七日,乌兰牧骑试点工作首先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和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进行。自治区文化局抽调了于纯斋、达瓦敖斯尔、刘英男、图布新、张敏、庆来,吴魁等七名同志组成试点工作组,参加和指导了苏尼特右旗的试点工作。苏尼特右旗旗长朝克巴达拉胡和旗委宜传部长明干二同志也参加了试点工作组的领导工作。
昭乌达盟翁牛特旗的乌兰牧骑试点工作,从五月二十八日开始至六月十五日结束。从时间上看,是全区第一个试点队。但是,该旗人民委员会在试点工作之后的六月二十五日才正式批准建队。而苏尼特右旗的乌兰牧骑则是从六月十七日以试点的形式正式开始工作的,并且作为自治区文化局的试点队,直接受自治区的领导。所以,苏尼特右旗的乌兰牧骑被正式确认为全区第一支乌兰牧骑队。
苏尼特右旗的乌兰牧骑试点队经过精心挑选,从旗属各单位抽调了十二位有专业特长的同志们为第一批队员,他们是:乌力吉陶克套(原文化馆长,出任队长)、伊兰(女、团委干部)、乌云毕力格(文教科干部)、阿拉塔图(文化馆干部)、乌尼格日勒(女、文教科干部)、额尔和木图(小学教师)、斯琴道尔吉(牧民)、额尔登达来(牧民)、娜 仁托雅(女民歌手)、荷花(女、商业局干部),车夫二人。 这就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基本队伍。
根据实际需要,经过多方筹集,第一支乌兰牧骑的建队装备情况还算是可以的:胶轮车两辆(其中一辆是专门为试点工作组使用的),马六匹(其中三匹是专门为试点工作组配备的),幕布两块,煤气灯三盏,乐器五件(其中三弦、四胡、马头琴、笛子、手风琴各一把)服装四套,播音设备一套,留声机一台,收音机一台,帐蓬两顶。
第一支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试点工作组的协助下,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排练,准备了为牧民演出的第一批节目,主要有小剧《两朵红花》、《为了孩子》,器乐合奏《阿苏如》、《八音》,好来宝《党的关怀》、《宏伟的计划》、《幸福路》,舞蹈《挤奶姑娘》,以及蒙语相声、民歌等,而且队员们还初步学习和掌握了化妆技术。
在此期间,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布赫同志曾亲自到苏尼特右旗了解乌兰牧骑的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希望大家把试点工作认真搞好。
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七日,在苏尼特右旗文化馆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为乌兰牧骑的正式诞生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建队典礼:门前挂出了队旗,墙上张贴了标语。在排练室的紫色幕布上悬挂着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汇报演出》醒目会标;幕布正上方凌空飞腾的金色骏马图案使不大的会场显得既庄严、美观,又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试点工作组和旗里的领导同志观看了乌兰牧骑的首场演出,并询问了图片展览、画报、图书等项服务工作的准备情况。旗委宣传部长明干同志在会上讲了话。他热情地赞扬了乌兰牧骑这一新生事物的诞生,并予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
六月十八日,第一支乌兰牧骑踏上了光荣的征途,揭开了为牧民群众服务,为民族文化艺术工作献身的崭新一页。
事业的开创总是伴随着艰难和困苦的。乌兰牧骑的事业也是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的。 一九五七年的夏天,雨缺天旱。一阵阵热风使本来应该显绿的苏尼特草原变得一片焦黄。在草原上跋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巡回演出途中,队员们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时,队员们不得不围着一个臭水泡子解渴。生活虽然艰苦,但队员们的情绪却十分高涨,他们走到哪里,就给那里带去歌声和欢乐。一种崇高的事业感,鼓舞着每一个同志去忘我的工作和奋斗。
乌兰牧骑的多能、多用特点,从一开始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在各地的演出活动中,队员们都是身兼数职。有的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有的既是舞蹈演员又是器乐演奏员。在演出前后,他们还要分别充当图片展览讲解员、售书员、业余文艺辅导员、民歌搜集员以及摄影员、播音员、理发员等等。
乌兰牧骑队员们的足迹洒满了苏尼特草原。他们边走边演,把牧民喜爱而难得看到听到的歌舞送到村屯浩特和一个个放牧点,把各种服务活动送到家门口和蒙古包里。为了认真体现党和人民政府对千百年来贫穷落后的蒙古族同胞的精神关怀,队员们不辞辛劳地常常为一、两个正在放牧或卧病床榻的牧民进行专场演出,使牧民们感动的涕泪交流。有时,天阴下雨或风沙弥漫,队员们照样化妆登场,一丝不荀,认真演好每一个节目,努力搞好每一项服务。
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送歌献舞、热情服务的事迹,很快传遍了草原上的村村户户。每当乌兰牧骑的大胶轮车和鲜红的队旗出现在远方,牧民们便纷纷从蒙古包里跑出来,高兴地互相招乎着:“玛奈乌兰牧骑依日勒!”(我们的乌兰牧骑来啦!)孩子们更是乐得蹦蹦跳跳,庆贺着欢乐的到来。
一次,一位名叫包特格日勒的蒙医同志为了护送一位患病的队员,艰难的跋涉两天沙漠路程,硬是坚持护送到一个新的演出点才放心地离去。为了感谢乌兰牧骑的热情演出和关心队员们的健康,牧民们总是端出家里最好的肉食、奶酒和各种奶食品招待队员们。为了关照队员们的旅途生活,牧民们还常常把各种奶食塞到队员们的衣兜或挎包里,使队员们十分感动,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服务的热情,坚定了队员们做好一名乌兰牧骑队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试点演出和服务活动胜利地结束了。从六月十七日至八月十一日,历时五十四天,行程三千余里,演出三十多场。每次演出都受到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八月十一日,圆满地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的乌兰牧骑队员们高高兴兴地回到旗府所在地温都尔庙。在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上,专程从呼和浩特赶来的自治区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处长阿日鲧和项再宇同志热情地肯定了试点工作的成绩,会议通过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一致认为乌兰牧骑是适应牧区文化工作需要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工作队,是一种好形式,好办法,试点是成功的!
同年九月五日,自治区文化局召开了全区牧区文化工作会议,推广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工作的经验。接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又批发了《乌兰牧骑工作条例》。从此,乌兰牧骑这面鲜艳的旗帜在祖国北疆冉冉升起,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艺术工作又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