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是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传统舞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安代舞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歌手可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
蒙古族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它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
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起源与发展
蒙古族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是流传在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
蒙古族安代舞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的库伦是“政教合一”的体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
安代舞起源于一种宗教性舞蹈,用来祈求神灵庇佑,祛魔消灾,解除病痛。
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蒙古族安代舞。
近四百年来,蒙古族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逐渐成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
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蒙古族安代舞最长持续时间竟达四十多天。可见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
动作特点
蒙古族安代舞的主要舞蹈动作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传统的蒙古族安代舞没有特别的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舞者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
安代舞在舞蹈时,先围成圆圈站好,手持彩绸或手帕,随着领唱者的歌声翩翩起舞。
手中的彩绸随着舞步向下甩去,再向上扬起。舞至高潮时,顿足踏步如同万马奔腾,起伏跌宕但见彩绸翻飞。
歌唱是蒙古族安代舞的主要特征。蒙古族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从而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
“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
蒙古族安代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节奏强烈的踏地舞步,翻飞飘荡的彩巾,边唱边舞,边唱随编,高潮迭起,安代舞就是这般朴实、火爆、富有感染力。
蒙古族安代舞是蒙古族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它对弘扬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文章来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