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有人说,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有人说,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
长调值得称道的是其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只可意会的内在节律。演唱长调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长调演唱艺术只能根据演唱者的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掌握,而不能像短调歌曲的节拍那样以“强和弱、1和2”来固定地表达。即不同的人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悠远的长调是以抒情为主的艺术表达方式。它的歌唱内容有: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赞颂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能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长调歌词的绝大多数都以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草原特有的景色为主。
蒙古长调的唱法以真声为主,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音域极为宽广和即兴创作。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
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也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在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和宗教节庆仪式和活动中,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在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优秀的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