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镇是“北魏六镇”之一,也是唯一沿用北魏六镇之名至今的地方,武川镇自北魏建镇以来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芒干水(今大黑河)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500—504)中筑,以御北狄矣”,毁于北魏六镇起义期间。
武川镇,在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位于武川县大青山乡干只汗村委会下南滩村西的“北魏武川镇城址”,遗址呈方形,边长约450余米,城内偏北中心区域有三处东西向排列的宫殿建筑台基。地面调查发现遗址内裸露大量筒瓦、板瓦,并出土大型柱础石,莲花纹瓦当等。城西有源于今武川县城北部的昆都仑河,南流汇入抢盘河,进入土左旗,归入大黑河。据地面调查和航拍,结合《水经注》记载,下南滩“瓦片地”北魏古城遗址即是北魏武川镇城址,该城处于扼守白道北口区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魏为防御柔然等部族攻击,沿长城一线,自西向东设立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6个军镇。而作为六镇之一的武川镇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抵御北方柔然入侵的重要军镇,镇守的将军大多是拓跋家族的贵戚和北魏重臣。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北方六镇的地位随之下降,朝廷对六镇的控制力也减弱了,但是,作为军事重镇的六镇,军事实力却在逐步增强。于是,六镇的武将们耐不住寂寞,开始互相拉帮结派、争夺地盘,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六镇暴乱,最终致使北魏政权瓦解。武川镇之所以著名,除了它的战略地位,更因为它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武川镇走出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帝王将相,被称为是“帝王之乡”。古镇武川,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地方。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朝大将蒙恬修筑长城到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在此设镇,这里是著名的“关陇集团”的发祥地,并孕育了北周王朝宇文家族的五位皇帝。北周实际创立者宇文泰就出自武川镇也是关陇集团的领袖。据《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为“魏初为武川镇司马”。《旧唐书》中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四世祖李熙为“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新唐书》记为“戍于武川,因留家焉”。北周的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阐)等五位皇帝及许多大臣均为武川人。在《北史》中记载,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隋国公杨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席卷二十余城”。可见,武川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内地农耕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带,汉唐以来草原“丝绸之路”和蒙俄的“茶商之道”的重要节点。六镇硝烟消散尽,几堆瓦砾诉兴亡。关于北魏重镇——武川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了,更多精彩内容,请大家关注“蒙小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