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内蒙古有着许多知名的古城,这些古时候的建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保存着一代代人对生活的记忆。作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所设三十六郡之一,云中城是据文献记载,历史较早、建造规模较大的古城。而这座因云中古城而得名的古城镇,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古城区。
早在战国赵武灵王时,经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而强盛起来的赵国,不断向北拓展。在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娄烦、沿阴山一带修筑长城,置云中、雁门和代郡。据学者考证,赵国时期云中郡的统辖范围,大概是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黄河以北一带。
那么关于云中郡的建筑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赵武灵王曾于阴山河曲筑城,“昼见群鹄游于云中”,所以便被称作了“云中郡”。云中郡所在土默特平原上,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赵武灵王时这里成为了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重要阵地,它也成为了边境屯兵重镇。
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置郡县,延续赵国云中郡郡制。当时内地还迁来了许多农民在这进行了农业开发,成为了北方地区重要的粮仓之一。两汉时期,将云中郡一分为二,分别是云中郡和定襄郡。东汉时期,南匈奴附汉,东汉政权安置在长城沿线云中等地区。
北魏时期又在云中城(地方)设置了云中镇,成为驻守大青山以南的重要基地。在云中城东,建立了云中宫,为北魏皇帝北巡时休息的地方。
云中郡自建立后,断续沿袭使用约有900年之久。云中郡初建于战国时期,经历了秦 、汉 、北魏等王朝的延续使用,城垣也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现如今只遗留下来城墙的遗址。遗址城垣长约8公里,呈不规则状,墙体夯筑,东、西、北三面城墙破坏严重,只有南面城墙保存较为完整。城墙夯土中含有战国至西汉陶片,外层夯土还夹杂着北朝遗物。城中心有一高大土丘,为“钟鼓楼”遗址。曾出土北魏“大代太和八年”鎏金铜像一尊。城西墙外有古墓群。早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内还采集到各个时期的瓦当。然而在云中郡发现的遗迹对研究古城的历史和汉代的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古时的云中郡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北方军事重镇,更是融合我国多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地方,云中古城现已成为内蒙古古城遗址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